1958年6月,时任法国总理的戴高乐任命司法部长米歇尔.德布雷(Michel Debré)主持宪法草案制定工作,并从最高行政法院抽调一批法律专家,组成18人的宪法起草专家委员会。
单一国者,如我中国及英、法、俄、日等皆是,复杂国复分二种:一曰君合国,二曰联邦国,近世言国法学者,恒以此为聚诉之一端焉。这是对前述国体价值中立论的延伸。
等到乙卯(一九一五年),筹安会问题一发现,任公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立刻发表出来,袁大惊,实际这件事任公早已见到,这篇文章是任公早已预备好的。在《异哉》中,梁启超阐述的国体思想,还涉及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喻中,法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君主国体,绝不是像袁世凯那样的阴谋家(亦即梁启超所谓的革命家)想恢复就能成功的。对于此种观点,梁启超在1912年归国之初就已经予以说明:立宪派人不争国体而争政体,其对于国体主维持现状,吾既屡言之。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尽管如此,1899年依然是梁启超从宪法学层面上建构国体概念的初始之年,构成了梁启超国体思想萌生的源头。由于各国家机关从人民代表机关中产生,并对它负责,必然形成国家机关行使的各项权力有上下等级之别。
它们依次是:第8条第1款,第11条第1款,第16条第1款,总共出现了3次,分布在3个宪法条文里面,约占宪法条文总数的2.2%。如果对一些语词在宪法文本中有明确的说明,应该以这些说明为准。从我国宪法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规定来看,也都建立起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制度。根据以上统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宪法文本中出现依照法律的情形总计达45次,分布在37个宪法条文里面,约占宪法条文总数的26.8%。
这些国家职能机关的产生、运行等,都需要依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它们制定各种法律。两种解释方法相互依存,共同支持着对法律一词在宪法文本中含义的理解。
因此,如果在没有明确罗列出宪法法律的时候,把法律解释成为包含宪法的法律显得更为合理。以《宪法》第126条为例,童之伟教授在解释该条中的法律一词时,指出这里的法律不包含宪法,他认为:‘依照法律规定6个字中,‘法律二字是狭义的,不包括宪法在内,对此,我们以人民法院为例,简单考察一下就会明了。综上述,依照法律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可能出现两种含义:一是在一般情形下尤其是把法律与宪法行政法规等并列使用时,依照法律的含义为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人民对人大代表还有罢免、监督的权利。
推论三,宪法权利的空心化。[2]当时,罗隆基提出依照法律应如何解释的问题。可见,依照法律就是对权利的一种有限制的保护,并且偏重于限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对我国宪法文本中宪法规范的正确理解,而且还关系到我国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实施。
笔者主要选择以下几处的法律来入手。我国《宪法》第33条第4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在笼统地表述法律的地方,法律可能包含了宪法。平均不到4个宪法条文中就有1条出现了依照法律的情形。
据此,我们可以根据同一法律文本同一术语应该具有同一含义这一原则进一步推断出,在宪法文本中出现的法律大多数是指这个含义。从产生根源上来看,宪法权利的任务与目的是为了防范国家对公民权利侵蚀而存在的对抗物,国家不得任意制定法律而限制之。人民代表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加以制约的主要方式是制定法律,以期望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能在其他国家机关中得到执行。我国《宪法》序言第13自然段有这样的表述: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然而,人民当家作主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加以实现。语境解释的方法,可以确定法律一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于是,依照法律的含义就可以具体解释为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处于权力的顶端,其他国家机关处于顶端以下的各端。
这是依照法律宪法逻辑下必须警惕的现象。因此,在阐释依照法律的含义时其关键是对法律的理解。
由民意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位置,没有任何国家机关可以与之抗衡。这也是我国宪法制度无法容纳违宪审查制度的重要理据。
总之,依照法律背后的宪法逻辑的实质就是,人民代表机关的权威具有最高性和无限性,它可以代表人民制定一切法律,并要求其他机关和人民执行这些法律。(4)表述为根据法律的宪法条文,在宪法文本中只出现了1次,即第90条第2款,约占宪法条文总数的0.7%。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依法取得,并依法获得保障。这样看来,同是法律,它所包含的范围差别非常大。
首先,依照法律奠基于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之上。在整个宪法文本中解释法律一词含义的方法,称之为系统解释的方法。
因此,依照法律是建立最高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基础。三、依照法律的宪法逻辑 依照法律的表述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立宪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其背后掩盖着怎样的宪法逻辑?也许立宪者在当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依照法律潜在的宪法逻辑,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碍后来者分析这种宪法逻辑的理由。
这些把宪法权利交给普通法律去作出规定,使我国从不会发生违宪的问题。这也是立法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
(3)《宪法》第62条的前3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通过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法,可以确定依照法律系指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从中可以推断出我国宪法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民代表机关权威最高性和无限性。上述对法律的解释,对实践中法律制度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公民享有这些权利的内容是由法律规定的。
还是以《宪法》第126条为例,如果把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中的法律理解成为不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就会得出法院在审判中不能适用宪法的结论。关于法律的含义,我国学界或在日常使用时一直含混不清。
笔者通过分析和统计我国宪法文本中依照法律的表述,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我国宪法文本中依照法律的含义是什么?如此之多的依照法律背后掩盖着怎样的宪法逻辑?从这些宪法逻辑中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层层推进。例如,我国《宪法》第56条所规定的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自然就应该解释为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才能成为纳税的法律依据。
因此,笔者在上文中就已经指出,根据法律由法律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等表述与依照法律的含义基本相同。其他国家机关在它之下,依照法律行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